(资料图片)
8月23日上午,由江苏艺术基金资助,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扬子晚报共同承办的2023年度舞台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为学员授课。主要围绕其关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启发学员从历史的宏观背景出发,寻找多元的评论视角。
王宁教授认为,综合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原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戏曲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949-1966年,可称“新旧交替期”;第二期:1966-1978年,是当代戏曲的“畸变与艰难探索期”。当代戏曲在这段时间内所完成的,其实是整体畸变状态下,在单一主题和逼仄题材空间里的艰难探索;第三期:1978-2001年,是当代戏曲的“回归和初步复苏期”;第四期:2001-2019年,系“全面恢复及持续繁荣期”。
王宁教授于这四个时期中又总结出贯穿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的三对矛盾及一个核心,即“新与旧”“市场与行政”“政治与艺术”和“回归”。而回归,在两个特殊节点表现得尤其突出:一是从1978年开始,戏曲向着艺术和传统回归,可以视作对曾经被打断的“戏脉”的接续;二是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戏曲文化属性的再度确认,是“文脉”的接续。
2001年,随着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非遗保护为契机,以昆曲为引领,中国掀起了全社会性质的传统戏曲传承和保护的热潮。昆剧入“非遗”的重大意义,可能还得在若干年后才能得到完全彻底的认识。在此意义上,2001年之后中国戏曲的繁荣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有深度的。因为从中可以听出这样一个声音:戏曲不仅仅是戏剧,更为重要的,她是文化,是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的文化。而遗产属性的在发现恰恰构成了此后戏曲发展的持续动力。
王宁教授认为,当今的戏曲评论应该建立在洞悉戏曲史的基础之上。对其起源、发展、现状等有充分的学术积累,寻找多元化的评论视角。同时,戏曲批评要具有建设性,即要对评论的剧目、演出人员、剧团等提出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建议。这要求评论者自身需秉持端正的学术态度,评价要中肯、公允,站在真正专业的立场上进行评论,过于偏激的批评反而会削弱批评的力度和价值。评论者要在指出缺点、不足的同时条理清晰提供改进的方向和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也有利于剧团的良性发展。
通讯员 丁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盛媛媛
Copyright 2015-2022 慧聪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12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